![]() |
|
招生简章 >>
|
|
决然下旨 宣布逊位
1908年12月2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基,年号宣统,并尊皇后叶赫那拉氏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太后。此时载沣监国,隆裕虽无政权,但仍可养尊处优。可惜隆裕太后没有那么幸运,好不容易不必受制于慈禧和光绪,却要面对满目疮痍、内忧外患的国家。此时,全国各地都酝酿着资产阶级革命,为了安抚革命党人,载沣推行“亲贵典兵”,设立皇族内阁。但在十三名阁员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种皇族内阁不仅让那些立宪派顿感失望,也证明了革命党人实行革命主张的正确性,清政府更是孤立无援。
不久武昌起义,载沣在万般无奈的情况起用手握北洋新军的袁世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不久,袁世凯又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迫令摄政王载沣辞职,退居藩邸。此后,孙中山迫于形势的压力和中外势力的鼓噪,同意袁世凯“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袁世凯为抢得大总统宝座,向清廷逼宫。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内阁的全体成员,联名上“合词密奏”,请求清帝退位,奏文说道:“人心涣散,如决江河,莫之能御,爵禄已不足以怀,刀兵莫知所畏,似此亿万之所趋,岂一二党人所能煽惑。民军所争者政权,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久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事,以顺民心。”
隆裕太后接到奏折后,于17日和18日连开皇族御前会议讨论。在会上,只有奕劻和溥伦等少数人赞成共和,良弼、铁良、载沣等多数人极力反对,争吵不休。1月29日和30日,清廷连开御前会议,出席的王公们大都拿不定主意,庆亲王奕劻躲起来不敢露面,后来,竟带着细软和家眷潜居天津享福去了,最终隆裕太后决然下旨同意“逊位”,以取得优待条件。
隆裕太后于1911年2月3日授予袁世凯全权,同南京临时政府磋商退位条件。经过南北双方的多次磋商,于2月9日确定了“优待条件”八项,规定清帝退位后,其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退位后的清帝费用每年400万元,由中华民国拨给;清帝暂住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员照常留用;其宗庙陵寝,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由中华民国支付;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负责保护等。
成全革命 备受称颂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诸皇族宜俯从民意,以救生灵”,接受《优待清室条例》,签发《退位诏书》,宣布逊位,光绪20年的恩科状元张謇起草诏书,如下: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位在他人眼里性质仁懦、不受恩宠的太后,却在朝廷危难的时候成了挺身而出者,她在两难境地中,选择放弃,成全了革命,也尽可能地保全清朝皇室。清帝退位后,社会各界对隆裕太后此举大加赞扬。
尤其是隆裕太后大丧之时,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唁电称:“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参议院议长吴景濂也对隆裕献上敬挽:“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一位太后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实乃世上罕见。
心情抑郁 翌年而终
隆裕太后敢于面对千古骂名,选择逊位,了断南北对峙,这是她的决断。然而,她却在一年后1913年2月22日凌晨,病逝于长春宫,年仅46岁。
其实,自从逊位之后,清宗室就对她进行了排挤和无视,使得她长期忧闷,以致积郁成疾。可以说,隆裕太后之死,主要是抑郁情绪的作用。在心理学上,抑郁情绪也是心境障碍的突出表现。它令人消极悲观,出现消沉、厌世、忧虑、精力不足、兴趣索然等症状,并伴有头痛、背痛、四肢痛等躯体症状。隆裕太后自逊位后,整天愁眉苦脸、悲伤哭泣、精神不振,这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有详尽记载。
民国建立后,逊位的隆裕太后领着溥仪在紫禁城关门过日子。但即使在宫中,她也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清室退位,人心大定,但一班死硬派的王公,仍甚为激愤,如肃亲王善耆等。他和溥伟、禁卫军协统良弼、江宁将军铁良、陕甘总督升允等人,在大清朝灭亡的最后时刻组织“宗社党”,对抗袁世凯,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善耆还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并发誓说“不恢复清室,永世不进北京城”,随后跑到了天津,继续宗社党的活动。隆裕太后在担心之余,不得不于1912年3月28日传谕解散之。善耆就把家藏的所有字画、古董什物,全部变卖,全家搬到青岛,自己走大连,投靠日本人去了。
此外,恭亲王奕䜣的嫡孙溥伟,曾在讨论逊位的会议上大谈“痛剿”老调,可惜“群臣中无一人”敢于公开站在溥伟一边。外务大臣胡惟德和赵、梁等人则说:“人心已去,君主制度恐难保全,恳赞同共和,以维大局。逊位后,溥伟在青岛卖掉自己珍藏的书画古董珍品,积极联络前邮传部侍郎于式枚、前京师大学堂监督刘廷琛等,图谋复辟,一度被遗老们视为希望所在,这也令隆裕太后十分头痛。
当时,隆裕太后身边只有一个溥仪,但溥仪和她的关系并不好,常常和她对着干,这也让隆裕非常灰心,自此冷落溥仪,不再亲自管教,而是将他交予太监抚养。宫内同治、光绪的妃子根本不拿她这位太后当回事儿。加上她考虑到皇室已经失去了国家政权,为了节省开支,搞了一次裁员,结果连太监也愤愤不平。隆裕太后的生存环境相当凉薄,这也使得她备受压抑。
凡此种种,都加重了隆裕太后的抑郁情绪,在逊位后短短的一年内就撒手人寰。
逊位之责 难以心安
隆裕太后之死,就在于她无法心安理得面对逊位的结局。根据载润的《隆裕与载沣之矛盾》一文记载,在召开御前会议之时,隆裕太后抱着溥仪潸然泪下道:“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何况今已到了国无宁日,生灵涂炭的地步,敢问于心何忍?”
逊位后,隆裕太后难以释怀,起居无常、饮食无节起来,她经常不按时睡觉,也没有食欲,在后宫内到处漫无目的走来走去,太监只好提着个水果袋子跟着她,想吃东西了就让她吃一点……隆裕太后有苦说不出,终于积郁成疾。
事实上,隆裕太后并非庸俗之辈。早年,慈禧就对隆裕的父亲桂祥留下话:喜子(隆裕的小名)不要嫁给别人。被慈禧选中之后,少年隆裕建议桂祥让体弱多病的弟弟练武强身,被父亲采纳。这个弟弟,后来成了光绪的御前带刀侍卫。可以说,隆裕太后是有见识的。甚至在皇宫中仍是博览群书。德龄郡主就曾回忆说:“皇后说‘你们怎么那样无知,我知道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而有些国家是共和政体,像美国就是,美国对我们很友好。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到美国去的都是些平民,没准人家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的人,我倒真希望能够有几个满洲贵族去,好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然后她告诉我,她正在读一些不同国家的历史,当然是已经翻译成中文的。”
1913年的旧历新年过得凄惨无比,王公们装聋作哑,不愿朝拜。隆裕太后过生日,王公也不理不睬,毫不在意,连贺寿之词都懒得说,何况寿礼!隆裕太后急火攻心,病情恶化。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陷入垂危状态,隆裕身边只有两三个宫女和内务府大臣世续在抹眼泪,七岁的溥仪在一旁哈欠连连。根据《清稗类钞》记载,隆裕看到世续,吃力地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然后,隆裕又拉着溥仪的小手,流着眼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总之,隆裕太后作为清王朝的当权者,毅然决定退位是她人生最大的亮点。这不仅拯救国家陷入持久的战乱,也减少了中国内部对峙的消耗。可惜,隆裕太后有勇气逊位,却没有勇气面对其后果,整日陷入退位的苦恼当中,结果自伤龙体。在这点上,他比溥仪的生父载沣差远了。
栏目精选 |
火热专题 更多专题 |
![]() |
![]() |
![]() |
总部地址:南京市常府街85号新大都广场乙幢27楼A座 师资介绍 点击进入 中崋心理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