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谋略大全(上)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16
必须唤起民众
孙中山对以流血夺得革命的真胜利充满了信心,早在1904 年,他于《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说:“中国现今正处于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将满洲鞑子从我们的国土上驱逐出去。”
“我们的任务确实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无法实现。1900 年义和团起义时,联军只需为数不足两万的军队,就能击溃满清的抵抗,进军北京并夺取北京城;我们用两倍或三倍于这个数目的人,毫无疑义地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从我们的爱国分子中征募百倍千倍的更多的人。从最近的经验中可清楚地看到,满清军队在任何战场上都不足与我们匹敌。”
孙中山在这一时期,就认识到了拯救中国完完全全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有了认识,从革命目的上寻找到了革命力量的所在。特别是他在领导的早期起义、辛亥革命、护法战争、二次革命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使他认识到革命不能搞“精英革命”,不能专靠少数“英雄豪杰”包打天下,不能仅靠几个“勇敢分子”、恐怖分子暗杀几个统治阶级的头面人物就够了。这种小打小闹小震动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是无法根本改变时事局势的。
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孙中山提出革命的目的是为“平民”,革命的基本力量也应该是平民的观点。他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而要达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目的,就必须唤起民众,而不是唤起少数英雄好汉。
孙中山力主国民党党员努力去做广大民众的宣传工作。他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中说:“诸君把这个主义(三民主义)宣传到全国,使全国人民都赞成,全国人民都欢迎,便是用这个主义去统一全国人民的心理。到了全国人民的心理都被本党统一了,本党自然可以统一全国。”孙中山还强调对“民众”这一概念的理解。他认为“民众”即“国民”、“大民”,指的是“全国人民”、整个中国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而不是少数人。革命必须唤起民众,就要唤起这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民众。他认为只要能唤起民众,革命不怕不成功。他说:“本党党员有30 万,如果一个人能够宣传10 个人,在一年之后便可以得300 万人的同志,在3年之后便可以得1500 万人的同志。⋯⋯就是广东的人心有了一半来归化本党;到了广东的人心有一半归化党,本党便可以实行以党治粤。再用1500万做基本,推广到各省去宣传,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到三五年,便可以传到四万万。到了四万万人都受过了本党的宣传,四万万人的心理便要归化本党;到了四万万人的心理都归化本党,本党便可以实行以党治国。”
孙中山把这种发动广大国民参加、具有全社会意义的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称为“国民革命”。他甚至还把国民革命的执行机关——军Z.F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与广大国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说明军Z.F根基在国民,国民集中意志的体现在军Z.F,使得国民更好地认识国民革命的目的,以便更自觉更积极地参加革命他在《军Z.F宣言》中说:“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军Z.F特为其枢机而已。自今以往,国民之责任即军Z.F之责任,军Z.F之功即国民之功,军Z.F与国民同心戮力,以尽责任。”
国民革命在孙中山“必须唤起民众”这一策略指导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他“扶助农工”旗帜举起之后,革命之势日趋旺盛,为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
革命要把握步骤和重点
中国革命如果不能正确地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